台湾海军“二流角色”的新变化
“达观”号海测船自1995年开始服役,由于装备日渐老旧和面临“消失性商源”问题,海测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2016年,台湾海军公开未来的12项建军规划,实施日程从2018年一直延续到2040年,总预算约为4 700亿元(新台币,下同)。12项建军规划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新一代主战舰、导弹护卫舰、潜艇等作战舰艇,不过“红花还需绿叶衬”,两栖、后勤等二线舰艇在维持台湾海军战斗力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以最受瞩目的“潜舰(艇)国造”项目为例,潜艇主体虽是立项中心,不过要发挥战斗力,不单单有潜艇就够了,还需要搭配精确的水文数据,了解水下作战环境,一旦发生水下意外,还要有能力将受困官兵抢救出来,所以要构建完整的水下战斗力,被称为台湾海军“二流角色”的新型海洋测量船和救援船都不可或缺。
台海周边的水文争夺战
由于海洋环境攸关海军作战成效,重要性不亚于空军对气象的依赖,陆军对地形地略的认知与运用。完整的海洋作战环境信息,包括海洋外围环境的地形与底质、海水水文数据、海况及空中气候与气流的变化。海洋作战环境不仅影响各种作战方式与战时的兵力调遣,小如海况、阵风会影响舰艇武器发射的精确度与人员士气,大如水文参数、地形与底质则严重影响战时战术运用,甚至作战计划的设计导向等。因此,中国海测船的频频活动并不令人意外。
中国潜艇要进出“第一岛链”,除了台湾北端的冲绳海域外,另一个通道就是台湾南方的巴士海域。近年来,岛内媒体多次报道大陆海测船出现在台湾南方或东部海域,显示意在搜集台湾周边海洋作战环境信息,台湾当局甚至担忧大陆潜艇已在自家后门“悠游”。
台湾海峡是浅水区,虽不太适合潜艇活动,但台湾西南海域水深多在200~800米之间,且环境噪音复杂,又是通往香港、南中国海与东南亚的主要航道之一,有利于各型潜艇活动。台湾东岸的太平洋是深水区,更适合潜艇作战,且东部水域离岸80~100海里处及巴士海峡附近,均为东南亚至东北亚及通往日本与北美洲的主要国际航线区。战时不仅是交战双方潜艇必至的要地和试图封锁的海域,平时也是美国、日本、中国大陆、韩国、印度等多国潜艇越境的必经之地,自然也是大陆海测船活跃之处。
一般所谓的“水文数据”,包括海洋温度、盐度、深度、海流、水文、重力、地貌地质等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水随深度不同的温度变化(即“盐温”),涉及某区域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大风大浪及风平浪静等情况下的海水温度变化。声音在水中行进时,会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而折射(即弯曲),因此声呐发出去的声波,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碰到目标,因受不同深度海水温度的变化,折射后而收不到回音。由于潜艇本身就是一个“大号温度计”,随时都可感知水温的变化,因此可以躲在声呐找不到的深度。反之,如果反潜舰艇能够掌握当地水温变化,就可利用拖曳式变深声呐来搜寻潜艇。因此,掌握水文资料详细与否,攸关反潜或水下作战的胜算,所以台海两岸军方都十分重视。
根据台湾“国防部”公布的己方海军潜艇巡逻区,范围从台湾北部沿着东部南下,一直到南海国际航线分散成三条的交汇位置为止,大陆四大卸油港的对外航线都在台军潜艇巡逻区内。台军潜艇作战兵力的运用区域北达渤海湾内的旅顺和大连,南至整个南海和东海,另外以上海、宁波、惠州三大卸油港为战时主要封锁目标。
过去,台湾“国防部长”李杰曾吹嘘,台军潜艇在南海光是不动手,大陆就会有如芒刺在背。不过台军能否有效掌握除台湾周边海域的详细水文资料等海洋战场情报资料,实在令人怀疑。台军潜艇所用的海图就是一般水面舰艇所用的海图,所有航海用图都标有水深,要潜航多深,就照图操作,必要时也可用艇上的测深仪测深,所以水深是潜艇潜航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但很多潜艇意意外往往就是没有掌握水深资料而发生的。
2010年10月2日,台湾海军旗鱼级潜艇“海虎”号在左营外海深约150米处实施例行战术规避动作训练时,艇艏不慎撞到海底沙坝,事后军方仅表示“声呐保护罩受损”。其实,当时“海虎”号受损情况相当严重,不只是保护罩受损,声呐系统中的13组音棒被撞坏,对潜艇的侦察搜索能力影响甚大。此事还遭“监察院”调查,“监察委员”要求台军加强对台湾外围海域的海底地形与水文探测,尤其是航海用图的更新。“国防部”也要求针对潜艇水下操作环境、定位掌握不易的特性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并加强对地震、台风灾害与自然环境改变,搜集整理台湾外围海域各项水文及更新海底地形等数据,以确保航行安全。另外,2005年1月8日,美军攻击核潜艇“旧金山”号在母港关岛以南563千米水域,水下150米深度,以30节的高速撞到海底山脉,造成艇艏声呐罩被撞碎,耐压壳严重受损,一名艇员死亡,60多人受伤,所幸核潜艇坚固的内层艇壳承受剧烈撞击,让艇员居住舱和工作舱免于受损,反应炉也未受损,“旧金山”号才得以紧急上浮,勉强返回关岛。事后,美军透露“旧金山”号使用的海图是1989年绘制的,没有标明出事地点五千米内的海底有危险地形,其后拍摄的卫星图像虽然显示海底山脉的尖锐外缘,但绘图机构却没有利用这些卫星图像数据更新海图。可见,海洋环境的不可确知性。
要了解海洋作战环境,需要长时间的监测。以吕宋海峡以西、台湾海峡以南的一片海域为例,那里洋流变化莫测,进而影响水文环境,也使得反潜环境变化复杂。该海域还有季节性变化,因为大范围的风场旋度变化,进而引发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流场变化,其周期约为十余天。这种海洋环境意味着,要获得更为精确的海域战场信息,需要大范围、长期的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
如果台海爆发战争,主战场就在台湾外围海域,那么谁对台湾附近海域作战环境了解愈透彻,谁就能占“地利之便”,主导战场,因此海测船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达观”号海测船
台湾海军原有的“达观”号海测船于1993年6月由意大利造船厂建造,1995年9月26日服役。“达观”号系以北约的“联盟”号(Alliance)海测船为蓝本设计,船身长93米,宽15.5米,8层甲板到桅顶高37米,吃水5米,满载排水量3 200吨,柴油电动主机,双轴驱动,船艏船艉都装有辅助推进器,最高航速15.5节,最低3节(因电力推动才能达到如此慢的航速,这对海测船作业十分重要),12节巡航时的最大航程1.2万海里。
“达观”号装有先进的双频差分式卫星定位仪(DGPS),可提供海上高精度定位,可将定位误差降至厘米级。自动导航与驾驶仪器,可设定船身中的五点为轴心进行转向运动,还有遥控操舰与后驾驶台等特殊设计。“达观”号还装备各种精密的海洋测量仪器及水下遥控平台,自船艏起,分别配有EM1000多波束海底地形测绘系统,配合电罗经、船位姿态感应器及声速仪,除可大面积、快速测量探测海域的水深及测绘海底地形外,还可建立三维海底地形图。
该船可施放的水下定位系统共五具,接着是工作深度达700米的ADCP海流仪,还配备可监听水下声音的UT-2000水下通信系统。船艉甲板装有吊具,用来施放装有摄像机的水下遥控平台、可回收的系留系统、盐温深仪、侧扫声呐、底质采样、磁探仪等探测装备。“达观”号有一队海测专业人员,由一名少校编阶的测量长带领作业。
另外,“达观”号配备舰用式差分磁探仪系统,是先进的质子逆动式磁探仪。该系统可搜集地球全磁场和南北向磁场梯度资料,由主感应器和副感应器两个磁探仪组成。测量作业时,副感应器在前、主感应器在后两者相距150米,使用信号电缆连接,拖放于船艉后方约300米,以消除船本身对磁力的影响。将主感应器和副感应器的磁力读数相减,便可实时消除地球磁场每日变化的影响,计算出同一时间因两感应器拖带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磁力差异。通过掌握磁力变化,可实时比对识别敌潜艇或水下环境所造成的磁力异常,达到探测敌潜艇的目的。
简单来说,“达观”号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高精度定位,执行海底水深探测、海底地形测绘、海底底质探测、海底磁力线绘制及海洋环境数据搜集等,任务范围上,主要以台湾外围专属经济区与南海诸岛的航道测量、水文资料搜集为主。“达观”号虽不像一般作战舰直接执行作战任务,但所测得的水文数据却是遂行反潜、反水雷封锁作战的关键,重要性不言可喻。
台军“海虎”号潜艇曾于2001年在左营外海撞到海底沙坝,造成艇艏和声呐受损
2014年10月11日沉没的台湾“海研五号”海洋研究船,也具备很强的海洋测量能力据悉,“达观”号上有好几个实验室与计算机设备,每天所测得的数据可高达3 200万批,目前以光盘储存方式交由台湾海军“大气海洋局”分析。根据“达观”号所测得的资料,“大气海洋局”已制作出台湾四周海域的战术电子海图与水底地图。不过因“达观”号功能强大,测得数据的解读与处理已超过台湾海军专业人员的能力与负担,因此海军也与民间学术单位合作,共同研究分析“达观”号测得的水文资料。
新型海洋测量船
“达观”号服役已超过20年,船上设备日益老化,到了淘汰的时候,所以台湾海军将新型海洋测量船纳入新的12项建军规划中。根据台湾海军的简报资料,新型海洋测量船应配备新型测量装备、遥控无人平台、后甲板具备装载与执行多功能模块能力等。从简报资料中的俯视图可以发现,新型海洋测量船中段有直升机甲板,前后甲板上有多个不同型号的起重机。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海洋测量船和“沱江”级导弹巡逻舰一样,都采用双船体设计。
美国“胜利”级海洋侦察船和日本“响滩”级音响测量船也采用双船体设计,主要是船上配备了美国AN/UQQ-2拖曳线列声呐监听系统。20世纪80年代,苏联新一代潜艇静音性能突飞猛进,大幅增加西方跟踪监视的难度,为此美国开始建造搭载新型低频声呐的海洋侦察船来获取苏联潜艇的声纹特征,提高反潜系统的作战效能。同时,日本也规划建造两艘搭载同型号低频声呐的“响滩”级音响测量船。AN/UQQ-2是一种施放长度很长的低频声呐,为能发挥监听作业时的最大效能,搭载舰必须十分稳定,因此美日舍弃传统船型,采用双船体构型。“胜利”级侦察船能在八级海况下安全航行,六到七级海况下都能顺利执行水下音响监听任务。另外,美日海洋侦察船都采用柴电动力,以柴油主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再带动两台交流电机驱动推进器,噪音比传统的齿轮-大轴传动更低。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响滩”级能配上美国严控出口的AN/UQQ-2,凸显美日在反潜作战方面的密切合作,未来台湾海军新型海洋测量船也极有可能配置类似声呐。至于柴电推进系统,技术层次不高,且现役的“达观”号已采用,所以台湾海军新型海洋测量船也会继续沿用。
潜艇救援的“瑞豚计划”
2000年,俄罗斯北方舰队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发生事故,百余名官兵遇难,这使得潜艇救援成为焦点。当年,台湾海军购入老旧的美国“海狮”、“海豹”两艘潜艇时,曾考虑到潜艇救难问题,当时台美尚有“共同防御条约”,因此台湾潜艇真的发生意外,美军可立刻驰援,不过1979年双方“废约断交”后,潜艇救援就再度成为台军的“心头之痛”。
台湾海军本身没有专门的潜艇救援船,更没有深潜救援平台(DSRV)、潜艇救援舱(SRC)或潜艇救援潜水重压系统(SRDRS)等完备救援装备,万一潜艇在水下发生意外,艇员受困,如果深度不大,台军可先用数艘救援船搭配水下作业大队的蛙人展开紧急救援。一旦潜艇失事深度过大,超过台湾海军既有施救能力,势必要向外求援。虽说台美已无“邦交”,但双方有一项不曾公开的合作救援计划——“瑞豚计划”。另外,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救援能力也很强,若台湾有需要,他们也会予以支援。
按照“瑞豚计划”的安排,一旦台方潜艇遇难时,美方会出动深潜大队(DSU),携带DSRV、SRC等相关装备协助救援,台方配合美方装备装卸和转运,并提供部分后勤与潜水方面的支援。整个作业程序(SOP)是当台方潜艇发生意外时,美军DSRV与操作员及空运支援设施会第一时间接到警报,立刻运至空运机场,由四架C-141(或一架C-141与一架C-5A运输机)运至靠近失事地点最近的机场。到达目的地后,DSRV卸载到运输平台(LTV)上,其它支援装备也同时卸下,立即转运至码头边。台湾海军在规划“瑞豚计划”时发现一大难题,就是DSRV太高,虽然其直径只有2.4米,但艇身下方却有一个用来与失事潜艇对接的接合口,因此放在运输平台上显得极为高耸。台湾全岛尽是人行天桥、涵洞与高架桥,成为台军在规划从机场到码头的运输路线时十分伤脑筋的问题。
采用双体船设计的美国“胜利”级海洋侦察船
台湾海军现役的“大屯”号救援船已经老旧在美军救援兵力抵达前,台方必须先进行搜索与探测,即设法完成遇难潜艇初步的勘察与准备,内容包括潜水员勘察搜集潜艇受损状况、坐底姿态、逃生舱口状况、潜艇倾斜角度、海底性质、流向流速、能见度等,以便向美军提出现实的救援需求,并确定台方所能提供的支援。如水深在50米以下,潮流及潜艇损伤条件许可下,台方应做好潜艇逃生人员的海面搜索作业,另外,还要向美方提供水下受困艇员维持生命的大致时间,以施救行动的时长,这意味着台湾海军本身也必须拥有一定的深海潜水能力,否则即便美国救援队来了,有回天乏术。
早年台湾海军的深海潜水能力受制于装备落后,一直停留在空气潜水(以空气作为呼吸气源的EXO-26浅海潜水系统),最大工作深度约60米。直至1988年配合“龙睛专案”,台湾海军救难大队依照美国军品商售方式引进了非饱和(Non-satura⁃tion)的17B氦氧混合气浅海潜水系统(以氦氧混合气作为呼吸气源)装备,再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建立100米深度的潜水能力。1992年4月17日,台湾海军救难大队首次在小琉球外海完成100米潜深。2002年,台湾海军参与华航CI-611班机残骸的打捞任务,这是他们首次将氦氧混合气潜水装备与用于实际作业,不过这样的深海潜水作业能力在深度和海底作业时间上的限制(包括下潜时间的10分钟海底吊挂作业,需 4.5小时的减压时间),对于深度超过100米或需要较长海底时间的潜艇救援作业都无法执行。
潜艇救援能否成功,深海潜水作业能力是关键指标,例如将岸台上的通气管与潜艇的高、低端“空气救难接头”相接合。所有美军潜艇在其每个舱间都提供两个空气救难接头:一在高处、一在低处。高处的空气救难接头用来供应水与流质食物给受困艇员,从舱间供气或排气,测量舱间的水位高度(计算积水量)以及舱壁水密情况,而低处的空气救难接头用于泵排水或空气排水时从舱间供气或排水。目前,台湾海军仅有两艘美制“淡水鲤”级潜艇有高、低端救难接头设计,而购自荷兰的“旗鱼”级潜艇则无此设计。此外,可将紧急救生钟(Emergency Life Support SystemPod,里面装载食物、医疗补给品、氧气瓶、二氧化碳吸收剂及氧气蜡烛等物资)经由逃生舱或空的鱼雷发射管送入潜艇内。由此可见,检查逃生舱、舱口并且清除舱口上的障碍物,取下舱口整流板以利深潜救援平台、潜艇救援舱、或是加压救援舱(PRM)与遇难潜艇接合,这些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与深海潜水作业能力有关。
如果拥有足够的深海潜水作业能力,也能在深潜救援平台与遇难潜艇逃生舱口接合时提供必要的协助,例如将潜艇救援舱的下拉钢缆与遇难潜艇接合,观察整个救援作业的进行并且适时提供支援,执行遇难潜艇艇体或机密物件的打捞等。当然,所有水下救援作业要有专业的救援船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新型救援船
目前,台湾海军仅有两艘专业救援船,即“大湖”号(ARS-552)和“大屯”号(ARS-556),它们说是潜艇救援船,但仅有减压舱,并无水下遥控平台系统、潜水钟等专业救援装备,仅从事一般救援任务。随着台湾当局力推“潜舰国造”运动,未来潜艇救援势必成为台军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具备潜艇救援功能的新型救援船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早在2010年,为了配合海军“迅远专案”,台湾“经济部航太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就搞过岛内登陆舰、救援船生产能力评估,但后来无声无息,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如今两型舰船都被列入台湾海军十二项建军规划。根据海军简报资料,新型救援船的装备性能需求包括:
双轴、双舵及可变距螺旋桨推进器,具有艏、艉辅助推进系统,可原地360度旋转与侧向机动;具有动态稳定系统(可在四级以下海况执行救难及水下打捞任务,并在海况五级、海流2.5节以下具有定位能力并执行救援任务);可拖带3万吨(含)以上船舶,最大负荷可满足至10万吨;具有海上消防喷洒作业及海洋污染基本处理能力;可视任务搭载水下遥控平台系统(ROV,作业深度200米以上)及水下救援装备(潜水钟);具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及人员救难艇。
就简报资料内容看,台湾海军规划的是一种多功能救援船,综合性能应类似中国大陆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东海救-113号”(“湄洲岛”号)、“东海救-101号”或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01号”一类具有拖带、救难、消防及协同海底打捞功能的多功能海洋救援船。
不过,规划的救援船仅配备水下遥控平台、潜水钟一类的水下救援装备,并无配备深潜救援平台(DSRV)、深度潜水支援系统(DDS)、潜艇救援潜水重压系统(SRDRS)等专业潜艇救援装备,因此仅具有部分潜艇救援能力,并非专业的潜艇救援船。因此,未来台军潜艇若发生严重水下意外,还要借助外力。
未来“潜舰国造”如果获得落实,台湾海军会拥有6~8艘潜艇,因此也要考虑配套的救难能力,所以长久之计仍要建造专业的潜艇救援船。目前,日韩海军都拥有专业的潜艇救援船,像日本“千代田”号(ASR-405)潜艇救援母舰搭载有深潜救援平台(排水量40吨,可容纳12人)、潜水钟(采用球型结构,耐压壳直径2.2米,能容纳3人,可执行深度300米的潜水救援作业)等装备,舰上设有两个减压舱室(左右各一),每次能容纳6名潜水员或40名被救起的潜艇官兵,还有完善的医疗设施,能为遇难潜艇的生还官兵提供第一时间的紧急医疗。由于“千代田”号也是日本海自第一潜水队的旗舰,因此还可携带粮食、淡水、鱼雷、导弹及其它物资,为靠帮的潜艇提供补给和充电服务,舰上还有维修车间,能为靠帮潜艇提供一定程度的维修。此外,“千代田”号能为潜艇官兵提供额外的生活服务设施,包括起居、医疗、休息、娱乐等。至于韩国海军,自从20世纪90年代扩充潜艇部队后,也同步建立潜艇救援能力,1992年订购首艘国产潜艇救援船“清海镇”号(ASR-21),1996年入列服役,它配备自动导航定位系统,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声呐及传统测量绳,能自动控制螺旋桨与侧舷辅助推进器,抵销海流海浪影响,将船体维持在固定位置,以便顺利执行救援和打捞工作。“清海镇”号船艉装有两台大型起重机,用来施放潜水钟、深潜救援平台(DSRV)、水下遥控平台系统等专业设备。韩国版DSRV比美国货小得多,全长9.6米,重21.4吨,最大潜深457米,由两人操作,每趟最多能容纳10名受困艇员。2007年1月,韩国海军再为“清海镇”号购入一艘新型DSRV,每趟能搭载16名艇员。“清海镇”号还配备有深度潜水支援系统(DDS),由五个甲板减压舱组成,负责进行潜水员潜水前后的加/减压作业。“清海镇”号在2010年打捞爆炸沉没的“天安”号反潜巡逻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台湾EXO-26浅海潜水系统。台军目前不具备潜艇深水救援能力结语
台湾因实力有限,无法与“亲善”的美日相比,成为美日台针对大陆的“反潜铁三角”中最弱的一环。台军除了增购反潜机、潜艇外,如果没有强大水文资料搜集能力的新型海洋测量船也是白搭。另一方面,一旦潜艇遇难,没有救援船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根据台湾“国防部”于2016年7月7日在“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提出的“从海军十五年兵力整建愿景及‘国舰国造’执行现况谈‘国防产业’自主之展望”专案报告,2017年起,台湾海军优先执行的项目包括2016年完成合约设计的“新型两栖船坞运输舰”,还有“高效能舰艇后续量产项目”及“快速布雷艇项目”,投资金额采取逐年编制,到2025年的预算约600亿元,分年执行。另外,2018年还要执行不在十二项建军规划中的“康平专案”,即新型猎雷舰造舰计划。
可见,新型海测船和潜艇救援船排不上台湾海军第一波造舰项目中,可能连第二波都排不上,第二波造舰项目可能以潜艇、新一代导弹护卫舰为主。台湾海军十二项建军规划毕竟只是远景设想,最后还要看当局能给多少钱,才能确定造多少船,而且执行时间长达二十几年,变数很大。
2000年服役的日本最新型“千早”号(ASR-403)潜艇救难舰。上图为该舰的深潜救援平台
韩国“清海镇”级潜艇救援舰
《兵器知识》2017年1月第1期 目录
- 附文:美海军测试30千瓦的激光武器系统验证机
- 透视美国“远程精确火力”导弹
- 藏:隐身蔽体的伪装
- 航展上那些装备间的联系之“攻顶”和“红外”
- 美国空军入列“史上最强空中炮艇”
- 美国空军下一代加油机项目
- 现代海军的“活化石”
- 漫谈弹道导弹齐射战术
- 村田经芳和他的枪
- 朝鲜轻武器一览(下)
- 微观航母之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下)
- 奥巴马“不首先使用核武”承诺缘何难以落地
- 台湾海军“二流角色”的新变化
- 初逢92改
- 军迷堂
- 从“信天翁”到“4202 工程”——俄研制高超音速滑翔弹头解密
- 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一)
- 两弹结合五十年
- “完全西方化”的T-72波兰PT-16主战坦克
- “复仇者”系列无人机延续“捕食者”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