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红色巨兽
文/雄魂
作为传统的海军强国,沙俄为打造大型主力舰,可谓不遗余力。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继承了前辈的丰富遗产,其中就包括为数众多的巨型战列舰。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苏联在建国后,一直将绝大部分的宝贵资源用于打造陆军和空军,对海军的发展和建设,却漠不关心。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后,红色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终于幡然醒悟,决定建立一支实力不俗的远洋海军。
当时,正值苏德关系蜜月期,苏联的如意算盘是,尽可能多地利用德国的先进技术,以促进新型大洋巨擘的诞生,而其中的翘楚,就包括本文的主角——“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然而,深受命运嘲讽的是,该级海上巨无霸却生不逢时。1941年6月22日,纳粹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闪电战的凌厉攻势,大举进攻苏联。于是,刚开工不久的“喀琅施塔德”级战巡,便只能遗憾地停止建造,并于战后解体。不过,尽管这两艘红色巨兽最终未能真正服役,但其独具一格的设计、先进的性能参数,却足以令世人侧目。因此,追溯“喀琅施塔德”级短暂的一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回味与研究。
一波多折的设计过程
“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设计方案(又被称为“69号工程”)的问世,要探寻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1922年,众多列强在美国首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约国并不包括苏联),规定各国的新建巡洋舰,其排水量不能超过1万吨。得知上述消息后,苏联红海军欲打造一款“大型巡洋舰”,以对其它潜在敌人的条约巡洋舰构成绝对优势。在此背景下,“喀琅施塔德”级,便横空出世了。
1935年底,数个设计方案被提交,但是红海军对它们并不满意,全部回绝掉了。1936年初,相关部门欲寻求另一款设计,要求新舰的排水量为23 000吨,装备254毫米口径的主炮,该项目最终被命名为“22号工程”。但是,这个方案在苏联开始于1936年中期同英国谈判,并于1937年签订了《英苏海军吨位条约》后被放弃,同时苏联遵守《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中将战列舰排水量限制在35 000吨以内的明文规定。当时,苏联致力于一个研发小型战列舰的方案(被称为“B”型战列舰),以在波罗的海和黑海服役。在经过激烈讨论后,苏联海军做出了缩小其尺寸的决定,与“22号工程”的大型巡洋舰相类似,于是取消了后者的方案。“B”型战列舰被重新指定为“25号工程”,它的任务是摧毁条约巡洋舰和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在对战舰的装甲防护和机械布局做出了重大修改后,“25号工程”于1937年中期被接受,最终订购了4艘,在1937年末和1938年初开始建造。然而,上述动工的决定下达后不久,殃及全国的“大清洗”运动便降临了,并在1937年8月祸害到了海军部门。结果,该级舰的两名设计师被逮捕,并于一年后遭处决。令人万分遗憾的是,“25号工程”的设计被取消,而表面原因是,这款战舰与外国的同级别对手相比,显得过于弱小。在尝试一种加装更大口径主炮的设计之后,这个计划于1938年被取消。
◎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各列强建造了为数众多的条约巡洋舰。图为停泊在港口的美国海军“彭萨科拉”级(上图左侧两艘)和“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右)。而“喀琅施塔德”级的设计目的,就是要“秒杀”上述排水量受到限制的巡洋舰
◎上图为最终被取消的“25号工程”方案设计图,“69号工程”即由此进化而来。下图是“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的侧视图
◎“69号工程”的侧视和俯视图,其搭载的是德国生产的主炮塔(装备380毫米主炮)
然而,苏联红海军仍然迫切需要一款大型的新式高速战舰,以有效应对敌方巡洋舰造成的威胁,于是将原有的项目重新定名为“69号工程”。俄国人朝思暮想地欲得到一款标准排水量不超过23 000吨,最大航速高达34节,并搭载9门254毫米主炮的战列巡洋舰。但是,在特定的吨位下,上述要求被证明过于野心勃勃,于是一款将排水量增至26 200吨的改进设计方案,于1938年6月被提交给了上级部门。不过,到此时,有关德国海军新锐战巡“沙恩霍斯特”级的设计细节,变得可以提供了,而俄国人认为“69号工程”的性能要逊于前者。于是,苏联国防委员会将规划中的战舰的标准排水量,进一步大幅提高至31 000吨,同时规定搭载9门305毫米(12英寸)主炮,拥有250毫米厚的主装甲带,最大航速能达到31~32节。修改的设计方案于同年10月完成,其假想敌是日本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法国的“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还包括德国的“沙恩霍斯特”级。苏联的海军造船部门考虑到,原有的130毫米副炮的口径太小,而且炮塔、指挥塔和前部横向防水舱壁的装甲厚度太薄。于是,一个经过修订的、标准排水量为35 000吨、搭载152毫米副炮及增设附加装甲的新设计,在1939年1月,被提交给了苏联国防委员会。
该计划获得了通过,并且开始进行有关基本概念的细节设计工作。对该级舰的要求是,其作战性能必须超过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而航速则要快过“俾斯麦”级战列舰(即打得赢航速高的对手,同时还能跑得过无法战胜的敌人)。此时,“69号工程”的水平防护指标得到修改,即可以抵御重达500千克的航空炸弹的打击。由于500千克航弹能够穿透40毫米厚的上甲板和50毫米厚的中甲板,并在主装甲甲板上爆炸,因此新舰的中甲板装甲厚度必须至少达到90毫米,而下甲板则用来抗住炸弹破片的侵彻。此外,这还意味着主装甲带要向上延伸,而与主水平甲板相连接。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939年7月13日批准了设计草图,而细节的设计,直到1940年4月12日才获得通过。不过,在此之前,对前两艘该级舰的建造(“喀琅施塔德”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则已经开始了。
在选择多大口径的主炮时,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此时,很明显的是,305毫米主炮及其硕大炮塔的制造,已经严重落后于进度表了。无奈中,斯大林只好在1940年2月8日,态度恳切地询问德国代表,说是否可以为“69号工程”,用三联装283毫米(11.1英寸)主炮塔来代替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塔。德方人员则回复说,斯大林急需的炮塔目前缺货,不过可以制造新的出来。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后又要求,想用380毫米(15英寸)的巨炮来代替。这次,德国人则表明,他们需要时间,以回国检查舰炮的技术细节。当时,克虏伯公司手头还有6座未完工的炮塔,它们原来是在战争爆发前,计划重新安装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上的。但是当二战降临到欧洲大陆后,该方案就迅速被取消了,原因是纳粹没有足够预算在战时给主力舰安装这么大口径的主炮。2月底,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一份关于12门380毫米巨炮和6座主炮塔的初步购买合同,其时间在任何其它可能的研究方案(为主炮寻找是否存在合适的替代产品)出炉之前。造船军需部于4月17日报告道,购买火炮是具备可行性的,苏德双方的相关协议在1940年11月达成,主炮的交付时间从1941年10月开始,并一直持续到1943年3月28日。订单还包括购买10米测距仪和直径1.5米的探照灯。
苏联方面从来没有获得重新设计的该级舰的炮座和弹药库的详细数据,但是他们知道380毫米炮座的直径是要大于305毫米炮座的,同时前者的高度还要超过俄国的炮塔。因此,二号主炮塔要明显高过一号主炮塔,而指挥塔的高度又要显著超过二号主炮塔。与之相类似的是,三号主炮塔后面的37毫米防空炮,其高度也被增加了。新式主炮塔需要更加强劲的电力来驱动,这意味着涡轮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需增至1 300千瓦。所有的这些改进,使得这款新锐战巡的排水量上升了1 000吨,并且相关的设计草图于1940年10月16日完成,被命名为“69-Ⅰ号工程”,尽管俄国人依旧缺乏炮座和弹药库的设计数据。该方案于1941年2月1日,递交给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但是其设计直到同年4月10日,才获得正式通过。其详细的设计本应于1941年10月15日大功告成,但当德军在同年6月22日发动侵苏战争后,上述的一切黄粱美梦就都泡汤了。
◎日本帝国海军“金刚”号战列巡洋舰,其在中等交战距离上,会被“喀琅施塔德”级所压制
◎法国海军的“敦刻尔克”号战列巡洋舰,它的实力将超过后起的“喀琅施塔德”级
◎“沙恩霍斯特”级装备的283毫米口径SK 34/C型主炮,该款舰炮原本打算用于装备“喀琅施塔德”级,但最终作罢
总体布局
“69号工程”级战列巡洋舰的全长为250.5米,水线长240米,全宽31.6米,满载状态下吃水为9.45米深。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5 240吨,满载排水量为41 539吨。两艘“69-Ⅰ号工程”级战巡的标准排水量提升至36 250吨,满载排水量增加到42 831吨,满载状态下吃水则加深到9.7米。此时,这两艘巨舰的水线长将小幅增至242.1米,原因是附加吃水深度,使锋利的倾斜舰艏和勺状舰艉更加淹没在水线以下。相比前者,后者的航速保持相同,因为更深的吃水被效率更高的推进器所抵消。在正常情况下,“喀琅施塔德”级的载员数量为1 819人。
“喀琅施塔德”级的船体设计,赋予其0.61的方形系数(水线以下的排水体积与该水线对应的船长、船宽和吃水深度构成的长方体体积之比)。相比法国“敦刻尔克”级的0.54,、德国“O”级的0.52和美国“阿拉斯加”级的0.5266,俄国新式战巡在此方面的性能上,确实显得逊色。这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功率,才能获得合适的航速。斯大林决定“69号工程”的战舰,使用三具螺旋桨,这将增大轴负荷,并降低推进效率。但其优点是,该布局能缩短装甲堡的长度,同时减少总体的排水量。“喀琅施塔德”级铆接而成的舰体,被精心划分为24个横向水密隔舱,于装甲堡处设有纵向肋架结构,还在装甲堡的前部和后部结构部位,采用横向肋架式设计。该级舰的横稳心(稳心是船正浮时的浮力作用线与微倾后的浮力作用线的交点,船横倾时的稳心称横稳心)高度为2.8米(搭载305毫米主炮时),或为2.58米(装备380毫米主炮时)。其战术转向直径为1 200米。“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还携带两架KOR-2型水上飞机,它们通过安装在两根巨大烟囱之间的弹射器弹射升空。
强大火力
“喀琅施塔德”级的主要武器为3座由电力驱动的MK-15型三联装主炮塔,每座搭载3门B-50型54倍口径305毫米巨炮,其基于“25号工程”大型巡洋舰的MK-2主炮塔设计而来。主炮的最大仰角为+45°,最大俯角为-3°。它们的固定装弹角度为6°,依据俯仰角的变化,巨炮的平均最高射速为2.36~3.24发/分。主炮塔能以5.1度/秒的速度进行旋转,炮管的垂直俯仰速度为10度/秒,每门主炮备弹100发。“喀琅施塔德”级发射重达470千克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900米/秒,最大射程可以达到惊人的47 580米。
该级战列巡洋舰的次要武器包括8门57倍口径B-38型152毫米副炮,它们安装在4座双联装MK-4型炮塔中,这些炮塔集中在上层建筑的前部末端。前面的副炮塔在内侧,并且位于外侧副炮塔的上部,如此一来,便赋予上述炮塔良好的射界。火炮的最大俯仰角为-5°~+45°,在8°的固定角度装填炮弹。根据火炮仰角的不同,其最高射速范围为4.8~7.5发/分。副炮塔能以13度/秒的速度水平旋转,每门火炮的垂直俯仰速度则为6度/分。它们发射重55千克的炮弹,炮口初速为950米/秒,最大射程为30 000米。
重型防空炮包括8门56倍口径100毫米的B-34型高平两用炮,它们安装在4座双联装MZ-16炮塔里,布置在上层建筑的末端。这些火炮的最大仰角为+85°,最大俯角为-8°。高炮炮塔能够以12度/秒的速度旋转,炮管能以10度/秒的速率进行上下俯仰。它们发射重15.6千克的高爆炮弹,炮口初速为895米/秒。在攻击水面舰艇时,最大射程为22 241米;对付空中目标时,最大射高为9 895米(装定时引信)。
◎经过改进的“69-Ⅰ号工程”(二号舰“塞瓦斯托波尔”号)的3D立体复原图
◎“69号工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其设计风格和德式战舰非常类似
◎苏联战舰搭载的KOR-2型水上飞机
◎搭载3座三联装主炮塔(总共9门B-50型54倍口径305毫米主炮)的“喀琅施塔德”级
该级舰的轻型防空武器为6座四联装37毫米70-K型高炮,安装在46-K型炮架上。其中,两座炮架并排布置在前部烟囱处,两座位于尾部烟囱的后面,剩下的两座则以背负式的布局,位于尾部上层建筑的中心线上(高度在后部主炮塔以上)。最初,苏联设计师计划安装7座37毫米高炮,但在1940年初,位于指挥塔上的一座该型高炮,被100毫米火炮的指挥仪所代替(当时海军意识到上层建筑挤占了其它火炮测距仪的空间)。轻型防空炮发射0.732千克重的炮弹,初速为880米/秒,对飞机的有效射程为4 000米。
作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中的一部分,德国方面卖给了苏联12门52倍口径SKC/34型380毫米巨型舰炮和配套的Drh LC/34型主炮塔。它们的最大俯仰角为-5.5°~+30°,固定装弹角为2.5°,平均最大射速为2.3发/分。这款主炮塔的水平旋转速度为5度/秒,火炮的高低俯仰速度为6度/秒。其最大射程为36 520米,在发射重800千克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820米/秒。
火控系统
两台KDP-8-Ⅲ型火控指挥仪用于控制主要武器。它们配有两部8米立体测距仪,其中一部能够跟踪目标,另一部则可以根据己方发射的炮弹落水点,而测算出与敌舰的距离。它们安装在后部上层建筑的顶端,以及高耸的桅杆。两台KDP-4t-Ⅱ型指挥仪,各自配备两部4米测距仪,以控制次要武器(副炮)。至于高平两用炮,则用两台(后来增加到三台)稳定式指挥仪进行控制,每台配备有3米测距仪。
坚盔厚甲
由于是重视火力和机动性的战列巡洋舰,因此“喀琅施塔德”级的装甲防护相对较弱。它的主装甲带厚230毫米,朝下端逐渐变薄,并内倾6°。按照原来的设计,该级舰的主装甲带高出水线5米,并向水线以下延伸1.6米,其全长为185米,保护着76.8%长的水线。在主装甲带之前,是20毫米厚的钢板,并向前扩展至舰艏。巨舰的前部横向防水舱壁的装甲厚330毫米,后部横向防水舱壁则厚275毫米。至于水平防护,上甲板只敷设了14毫米厚的轻甲,以触发炸弹的引信。而主装甲甲板,位于主装甲带的顶部,厚度为90毫米,下面还增设了一层30毫米厚的钢板,以抵御炸弹或炮弹产生的碎片。“喀琅施塔德”级的水下防护是一款美式风格的设计,其布置的防雷突出部和4层防雷舱壁,能够抗住500千克的TNT爆炸。防鱼雷系统覆盖着战舰全长的61.5%,其总深度为6米,但随着舰体向两端变窄,它的舰艏和舰艉处的水下防护系统,厚度则降至4米。
“喀琅施塔德”级的主炮塔正面和后部装甲厚度为305毫米,侧面和顶部则为125毫米。炮座由330毫米厚的钢板保护。副炮塔的正面装甲厚100毫米,侧面和顶部为50毫米,其炮座敷设有75毫米厚的钢板。双用途火炮的炮架拥有50毫米厚的装甲,其炮座处的钢板厚40毫米。指挥塔的侧面装甲厚330毫米,顶部为125毫米,其通信管道的装甲为230毫米,并一直向下延伸至装甲甲板。此外,海军上将的舰桥处有50毫米的钢板保护。每台指挥仪和37毫米轻型高炮,则覆盖有14毫米厚的轻甲。甲板以上的整个烟囱侧面,其装甲厚度为20毫米,发烟器处也设置有50毫米的装甲钢板。
澎湃动力
作为一款猎杀敌方重巡洋舰的大型战舰,高航速是性能要求中的重中之重。该级舰的前部锅炉舱容纳了8台锅炉,驱动两具平行的推进螺旋桨。第二个锅炉舱内安装有4台锅炉,驱动中间的一具螺旋桨(总共有3具螺旋桨)。“喀琅施塔特”级战巡搭载一组单级减速、外加推力减速的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这款动力装置采用了进口的勃朗-包维利电机工程公司的设计(与“苏联”级战列舰共享)。但是在德国人入侵之前,位于哈尔科夫的工厂却从来没有制造出一台发动机。上述高效率的动力机械,可以爆发出高达210 000匹马力的惊人功率!12台7u-bis式水管锅炉的工作压力为37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温度为380摄氏度。此外,还有两台更小型的锅炉为港口作业服务,并向辅助机械提供动力。
“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的最高航速预计为32节。该级舰正常的燃油搭载量为2 920吨,在全速航行状态下,续航力估计只能达到1 100海里。其最大燃料储量为5 570吨,能令战舰的活动半径大幅提升至8 300海里。在速度为16.5节时,“喀琅施塔德”级可航行6 900海里远。
无果而终的建造
苏联的造船和相关工业部门,被证明没有能力同时兴建4艘“苏联”级战列舰和“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在1938年之前,苏联建造的最大战舰是标准排水量为8 000吨的“基洛夫”级轻巡洋舰,即使这样,它们还是遭遇了大量的困难。即便如此,当做出装备新型战舰的决定和计划时,红色帝国的领导人仍然倾向于忽视制造中的技术问题。位于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厂,其配备的工人数量比预期中的要少一半以上。1939—1940年,残酷的事实证明,造船的钢材供应短缺,大量的批量产品报废了,因为它们不符合性能要求。在1939年,苏联一次试图向美国进口14 225吨钢板和装甲型材的努力付诸东流了,原因可能是因为苏联于1939年9月17日入侵了波兰,从而受到了美国的制裁。1940年,制造装甲钢板的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工厂只交付了27 438吨相关产品,且预计会出现多达30%~40%的残次品。此外,生产装甲板的工厂被证明无法制造出厚度超过230毫米(这正是“喀琅施塔德”级战巡的舷侧主装甲带厚度)的表面渗碳硬化钢,于是只好用所有厚度超过200毫米的表面热处理硬化钢(抗弹性能相比前者更加低劣)来代替。
◎“69号工程”计划装备的第二种主炮——德制52倍口径SKC/34型380毫米巨型舰炮
◎“苏联”战列舰搭载的KDP-2-8型火控指挥仪,是“喀琅施塔德”级安装的KDP-8-Ⅲ型火控指挥仪的放大版
◎苏联海军战舰装备的B-34型100毫米火炮,作为“喀琅施塔德”级的重型高炮使用
机械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该级舰的交付时间推迟到1943—1944年。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之前,哈尔科夫涡轮发电机工厂从没有制造出一台蒸汽轮机。另一个问题是,“喀琅施塔德”级搭载的305毫米主炮及其炮塔的生产,同样遇到了延迟,原因是兵工厂给予制造“苏联”级战列舰406毫米主炮以更高的优先权。直到德国人进犯时,上述两款巨炮的模型都还没有制造出来。至于口径更小的152毫米和100毫米火炮,其处境也没有比主炮好多少。到1944年6月22日,这些次要武器依旧没有完工,并且所有上述建造项目都被迅速取消了。
“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原本打算于1939年9月1日铺设龙骨,但推迟至11月,以允许对船坞进行改进升级。在1939年8月的建造项目中,总共计划建造16艘该级战巡,但到了1940年7月,苏联雄心勃勃的造舰计划便大幅缩水至4艘,3个月过后,即当年10月,又进一步削减至2艘。这些现象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苏联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本就没有对任何大规模的海军造舰项目做好充分准备。针对本文主角的建造,在纳粹发动苏德战争后便马上停止了,可谓胎死腹中。
首舰“喀琅施塔德”号,在位于列宁格勒的海军部造船厂里建造。这艘巨舰于1939年11月30日铺设龙骨,当德国人大举入侵时,它的完工进度仅为10.6%。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喀琅施塔德”号舰体材料的一部分,用来生产其它船只,以及修建防御工事。它的建造本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大功告成,有人建议将其改装成一艘航空母舰,或是一艘捕鲸舰队的基地母船,不过均被否决。1947年3月24日,政府命令将其拆解,解体工作随即开始,在次年完成。
第二艘战巡“塞瓦斯托波尔”号,在位于尼古拉耶夫的61名公社社员船坞内建造。它于1939年11月5日铺设龙骨,到1941年6月22日,其预计的完工进度为11.6%。同年底,这艘红色巨兽在尼古拉耶夫被德军缴获。不过,德国人并没有在这艘未完工的战巡上大动干戈,除了使用它舰体上的一些钢材来修建防御阵地外,还用船将其中若干材料运到了德国本土。在德军于二战末期撤离这座城市之前,侵略者用炸药破坏了“塞瓦斯托波尔”号的舰体,使其结构蒙受了不可修复的损伤。它与“喀琅施塔德”号一样,于1947年3月24日依据命令被拆解。
◎“喀琅施塔德”级的强劲动力之源——水管式锅炉
◎苏联借鉴意大利技术建造的“基洛夫”级轻巡洋舰。即使是在修建此类排水量较小的战舰时,苏联当时也遇到了大量的技术问题,可见红色帝国的造船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红色帝国之野望——能媲美日本“大和”级的“苏联”级巨型战列舰,但同样遗憾地没有完工
◎1941年底,德国空军侦察机拍摄的建造中的“喀琅施塔德”号,可见其进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编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