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射”事件看“雄风” 性能及部署

文\/李 梅   2016-11-25 03:37:08

文/李 梅

◎ 此次事件的主角——“锦江”级近岸导弹巡逻舰“金江”号的外观及航海室

◎ 高雄市网友拍摄的此次“雄风”3飞行场面“雄风”3“误射”事件

关于此次“误射”事件众说纷纭,但我们从台军事件报告《海军金江舰误射雄3飞弹事件暨可能肇生之区域影响评估》可以对此次事件有初步了解。

失误发射 此次事件发生在2016年7月1日台海军“锦江”级近岸导弹巡逻舰“金江”号在高雄左营军港内进行“甲类操演验收”期间。根据台军事件报告,导弹发射时,“金江”舰舰长正在舰队司令部开会,舰上除1名陈姓士官长及肇事的高姓中士在战情室,其余人员都已下舰集合,等待接受测试官检阅。该名士官长因从清晨五六时许就在准备操演,于是离开了战情室喝水。独自1人的中士自己操作设备希望熟悉操作流程,而此次系统状态处于执勤状态的“作战模式”,在没切换回“训练模式”的情况下,该士官完成了一系列准备程序,完成了导弹发射。

从台湾地区报告可以看出:当日6点35分,陈姓射控士官长为实施装备自测,指示射控下士向中尉兵器长领取火线安全接头;7点30分完成火线安全接头装接,并执行系统测试;8点03分,高姓飞弹中士完成模拟目标瞄准;8点05分,高姓中士为熟练操作程序,自行模拟发射程序;8点12分,高姓中士启动发射按钮,“雄风”3导弹发射升空。

命中目标 被“误射”的“雄风”3导弹向左营军港西北方向飞行,飞行了大约74千米后,至澎湖东吉东南方海域,在8点17分导弹抵达目标区,随即命中1艘在该海域作业的渔船“翔利升”号,导弹贯穿渔船上层建筑,但未爆炸,由于贯穿动能造成船员一死三伤。

“雄风”3“误射”攻击基本过程

发射 通常情况下,反舰导弹目标指示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舰上火控雷达为导弹搜索、跟踪和指示目标;二是利用外部其它舰艇、预警机或目标指示直升机等侦察平台通过数据链将目标数据传送给导弹;三是导弹发射进行射击诸元装订,也就是将目标的大致位置参数输入导弹,导弹飞行到目标区后,主动雷达开机自主搜索目标。从外界报道看,此次“误射”采用的是第三种目标指示方式。由于“雄风”3导弹自动化程度较高,导弹发射战位可由一人完成,在考核时,不需要目标指示系统的联动,仅使用指挥系统就能为导弹装订诸元,预设一个外海的虚拟目标即可。此次的肇事人员承认在全舰考核的时候,胡乱输入的坐标,该坐标位置“恰好”位于澎湖列岛外海,导弹发射后,沿着事先规划好的航路飞行,直到在目标区“恰好”遇到一艘渔船。

飞行 从外界透露情况看,“雄风”3作为超音速反舰导弹有高空弹道和超低空弹道两种飞行模式。由于超音速反舰导弹飞行速度较高,进行超低空飞行会带来较大阻力,而且遭遇障碍机动范围有限,从而使有效射程和可靠性大幅降低,为此大多数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高空弹道,发射后首先爬升到数百米高度,直到最后再完成俯冲攻击。岛内媒体曾披露,“雄风”3采用超低空弹道的最大射程约120千米,而高空弹道可达到300千米甚至更远。

从此次“误射”情况看,该弹很可能采用了超低空飞行模式,导弹发射后首先爬高,然后进入巡航高度,以惯性或程序制导飞向目标区。“误射”导弹的落点与发射点的74千米距离在“雄风”3超低空飞行的120千米最大射程之内,但已超出舰载对海搜索雷达的视距。

攻击 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反舰导弹,在飞行到距离目标一定距离时,制导雷达按照火控系统装订的时间和高度开机,搜索发现目标后即锁定,进一步降低高度实施俯冲攻击。台海军人员透露,“雄风”3是主动导引,寻标器在误射后1分多钟的时间可能已锁定渔船,随即进入终端导引阶段;若不是误击渔船,导弹还会向前继续寻找目标攻击。

从“误射”看“雄风”3作战能力

“雄风”3反舰导弹于2007年10月10日防务表演时正式公开,该弹长约7米,弹径500毫米,发射重量1 500千克,高弹道射程为300千米,掠海飞行射程为120千米,速度为2.2~3倍音速。由于此次“误射”事件中,大部分导弹攻击程序和参数使用了默认模式,因此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导弹本身性能。

射程较大,但攻击距离有限 “雄风”3射程应该在300千米以上,但此次只飞了74千米,即使是低弹道的最大射程也未达到。从台军事件报告可以看出,导弹于8点12分发射,大约在8点17分完成攻击,时隔至少4分钟,而飞行距离大致74千米,平均速度不足1马赫;也有媒体报道,导弹于8点15分射出,8点17分命中,导弹飞行了不到2分钟,平均速度大致1.8马赫,这表明其整体速度并未达到2.2~3马赫的最大设计速度或者说以最大速度飞行的时间较短。从飞行距离和平均速度看,导弹采用了低弹道飞行模式,由于此次“误射”行为基本是在导弹系统默认模式下完成的,因此可以看出,台军将低弹道飞行作为“雄风”3导弹的默认模式。从此次“误击”结果也可以看出,该型导弹120千米甚至300千米的攻击距离在远海可能发挥作用,而在台湾海峡中岛礁和渔船密布的情况下,其实际打击距离将受到很大限制。

自主性强,但攻击方式单一 过去外界认为战时台海军可能利用较大功率的对海探测雷达或E-2K甚至其它水面舰艇的探测系统,获取对方大型舰艇信号,再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号传输到“雄风”3的发射单元甚至飞行中的导弹上,因此通过干扰或摧毁E-2K等中继信号平台或大型对海雷达站即可压制“雄风”3的攻击。此次事件反映出“雄风”3默认的攻击模式是使用概略坐标输入,待导弹进入目标区再利用主动雷达搜索、跟踪、锁定目标。这种方式减轻了系统对侦察平台持续跟踪和中继信号平台的依赖,减少了受干扰的时间段,基本实现了射后不管的自动攻击。但也应看到,“雄风”3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战时E-2K等平台需要监视和支持的系统数量较大,难以保证对“雄风”3的支持。台军目前8艘“成功”级导弹护卫舰、7艘“锦江”级近岸导弹巡防舰以及未来大量装备的“沱江”级导弹快艇,都装备有“雄风”3,总数近百枚,再加上几乎同等数量的“雄风”2反舰导弹,而每枚导弹攻击持续时间至少2分钟以上,甚至要6分钟,因此要依靠外部数据链对大型水面舰艇编队的所谓“饱和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自身雷达跟踪控制距离有限,因此基本只能默认数据输入自动攻击模式。

弹着速度大,但战斗部有缺陷 根据台湾媒体公布遇害渔船的照片,渔船驾驶舱前方有一个大洞,导弹是从渔船驾驶台前方射入,洞穿船体,从渔船尾部侧后方射出,摧毁了后部上层建筑,然后落入大海。整个“误击”事件中导弹并未爆炸,这可能与未执行完整的作战程序,引信在发射前未解除保险有关。但可以看出该型导弹由于攻击速度高,具有较强的舰船贯穿能力。在2012年“成功”号护卫舰对“雄风”3进行首次试射时,就曾准确命中靶船,并洞穿船体。台军称“雄风”3采用了半穿甲战斗部,利用高速侵砌舰艇钢板,进入舰艇内部爆炸,能达到最大的毁伤效果。

对于导弹未爆炸,台军解释称,该渔船是一艘玻璃钢制造的百吨级小船,外壳很薄弱,所以导弹洞穿渔船时没有足够的撞击力触发引信,导致引信没有作用。通常反舰导弹的半穿甲战斗部使用多点同时点火的触发延时引信,能保证弹头穿入舰艇内部爆炸。现代反舰导弹战斗部的引信精度较高,起爆管的保险机构能够精确感应对目标的撞击,甚至穿透延时或层数,保证导弹在侵入船舱内3~4米的最佳位置爆炸。此外,这种引信的碰撞耐受强度和延时有时也是可以调整和装订的,但此次“误射”事件中,导弹从驾驶台洞穿,从尾部贯出,距离有十几米,即使渔船壳体使用玻璃钢,而舰船主体承力部分和轮机机械仍不免使用刚性较大的金属材料,这足以触发引信导致战斗部的爆炸,但引信仍未启动,表明引信战斗部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精度高,但抗欺骗能力不足 过去外界认为“雄风”3采用超音速飞行,导弹机动基本依靠尾部的X形尾翼的空气动力校正,而在末端攻击时,攻击速度又要尽可能不降低,因此导弹末端机动性较差,导致攻击精度受到影响,但是此次事件中,导弹经过74千米的飞行后仍准确命中排水量比典型军舰小近百倍的渔船。一般反舰导弹攻击的典型小型军事目标上层建筑主体会高出水线6~7米,雷达反射面积达到200平方米。而此次“雄风”3攻击的渔船的主要材质不仅是雷达信号反射不佳的非金属,而且驾驶台主体只高出水线3~4米,可以看出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目标分辨率较高,且导弹以较高速度命中并贯穿,表明其在末端机动不佳的情况下需要较高的初始对准精度。

但是对于“雄风”3此次的精确“误击”,也有媒体认为存在随机性和偶然性。台湾东森新闻对此报道称,被误击的“翔利升”为木材和玻璃钢制成,理论上不应被“雄风”3击中,但是该船为违法电鱼的前科船,船上电鱼用电缆收纳铁框架成为角反射器,使其产生较大的雷达回波信号,因此会被“雄风”3捕捉并击中。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看出,小型渔船或带有简单角反射器的小型渔船即可吸引导弹攻击,因此该型导弹的抗欺骗能力有限。

◎“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发射“雄风”3的场面

◎“雄风”3飞行中的机动基本靠X形尾翼戒备度高,但安控系统不成熟 外界过去认为,台湾考虑到海峡敏感局势和导弹性能局限,“雄风”3这样的敏感武器的系统战备程度不会很高。但从目前透露的“误射”时间情况看,此次“误射”完全由一名士官自主操作完成,这一方面反映出台军军纪涣散,另一方面表明“雄风”3的安全控制系统不成熟。任何武器都会附加安全控制系统,危险性越大安控系统就越复杂。例如,美俄的战略核武器有着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完善的安控系统。而此次事件中,1名4年资历的士官在500吨级的巡逻舰上,可以在没有他人帮助之下10分钟内独立完成发射程序,证实这枚导弹操作简单,安控技术存在较大缺陷,这在台军军纪懈怠的情况下尤为危险。

◎“沱江”级近岸巡逻快艇能适应一定的海况,适合作为反舰导弹发射平台,右两图为其混装的“雄风”3与“雄风”2

◎“成功”级舰上混装的“雄风”2和“雄风”3“雄风”3的部署与作战运用

台军一直声称“雄风”3是全世界的反舰导弹中,超音速射程最远、速度最快、性能最先进的型号,他们认为目前地球上任何近程反导系统都不能对“雄风”3进行反制,此次“误射”从侧面证实了台军“雄风”3导弹的作战运用构想。

作战部署 “雄风”3在2007年公开后,台军即开始了大范围的换装和改装工作,先后在8艘“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和7艘“锦江”级近岸导弹巡防舰以及新入列的“沱江”级近岸巡逻快艇上装备。由于大部分舰艇是改装,因此依据各自的排水量设计和舰艇布局,有四联装配置,有两联装配置;有“雄风”3与“雄风2”混合配置,也有单独配置。特别是“沱江”级近岸巡逻快艇,虽然排水量只有500吨,但是其不但“雄风”3与“雄风”2混装,而且两型导弹载弹量分别为8枚,堪称小型武库舰。

攻击方式 上述舰艇中,“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常驻澎湖岛上的马公军港,“锦江”级近岸巡逻舰则驻泊北部的基隆军港内,可见台军利用“雄风”3封锁台湾海峡的意图十分明显。从台军将“雄风”3基本配置在轻型和近岸巡逻舰上可以看出,其希望利用大量轻小型快速舰艇,在海峡近岸附近设伏,伺机突袭,并依托海峡内众多岛屿,从不同方向对对方大型水面舰艇发动饱和攻击。从此次“误射”的“雄风”3默认的概略坐标攻击方式可以看出,台军并没有寄希望于利用雷达或数据链精确引导,而是企图利用导弹分别独立完成攻击,以达到饱和攻击的目的。实际上,过去普遍认为战时台军将把诸多水面舰艇疏散到港外疏避区伺机反攻,但此次事件表明台军危机时刻完全有能力驻泊港内对海峡中线以西,甚至东南沿海港内水上目标实施攻击,利用海峡中分布的众多岛屿遮蔽对方雷达探测通道而隐蔽突袭。

后果分析 通常来说,反舰导弹如果在目标区没有捕获到目标,会继续向前飞(“雄风”3尚有数十千米射程),或者转弯折回来再次搜索,如仍未捕获目标,就会坠海自毁。而此次“误射”导弹“恰巧”搜索到了“翔利升”号渔船,导弹才没有继续飞行,这被外界普遍猜测,如果没有误击渔船后果会怎样?误射导弹从左营发射击中澎湖东南外海目标,由于采用自动雷达制导,因此即使导弹没有击中海上目标,也会搜索到这些岛屿沿岸雷达反射信号较强的水上或岸上目标完成攻击,因此发生飞越海峡中线,甚至攻击到大陆沿岸目标的可能性较低。从这点来看,目前两岸局势仍风险可控。

“雄风”3“误射”原因

军队纪律涣散 从全世界军队来看,这起“误射”事件显然是一则大丑闻,暴露出台湾地区海军在指挥控制、组织监控等方面存在巨大漏洞,也说明台军内部存在严重管理问题。从透露情况看,肇事的“金江”舰高姓导弹中士独自且违犯规定进行测试,进入发射程序时,又误选“作战”模式,造成导弹发射,而其它的军官正在开会,其所有程序均是在没有相关干部实施督导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台海军透露,由于该高姓中士平常负责导弹保养,业务较好,因此其没有按照标准程序,找中尉兵器长做系统测试,并申领了安全控制线,而负责军官也违犯程序将安全控制线提交于他。虽然此次事故属于人为疏失,但是暴露出台海军不同层面的违反安全操作规定,而士兵和军官在事件中均表现出缺乏专业素养。正因为如此,在“误射”事件后,台海军已下令将导弹的火线接头保管责任,由原先的兵器长提升至舰长层级。但可以看出,军纪涣散和意识形态混乱在台军中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长期战备程度高 从台军透露的情况看,此次事故是台湾海军每年两度的“甲类操演验收”,这种考核是对部队编制、实力、战备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有些类似我海军的舰艇全训考核。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此次“误射”完全由一名士官自主操作完成,控制人员1人即可简单由“训练模式”转为“作战模式”,其它国家通常需要两人以上分别同时启动才能实现转换。而且其申请的安全控制线(所谓“火线”),申领即发放,这表明台军此类武器系统处于较高战备状态,否则无论是软件还是火线等硬件都必须经过严格程序才能发放。可见台军将“雄风”3长期处于较高戒备状态是此次“误射”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控技术有缺陷 据台海军透露,载有“雄风”2、“雄风”3的军舰在系统内进行仿真射击练习属于例行训练项目,但是传送“射控信息”与“发射指令”是两条不同缆线,尤其传送射击指令的“火线”,通常并不接上插头,专用的插头更需经舰长核备后才能取用插上,但是在此次并不包含实弹射击项目的操演,仍需把火线插上发射箱,这表明该系统的安控设计存在缺陷。

管理程序有漏洞 据台军相关人员叙述,“雄风”2、“雄风”3的发射需要钥匙接通火控系统,然后通过导弹操作手和兵器长之间的互相口令确认,钥匙平时由舰长掌握,战时交给舰上武器部门。而台海军也表示,“雄风”3发射需要3道程序及2道人为程序,总共经5道保险才能发射,但“金江”舰上一个士官就可把所有保险简化并越过,可见该导弹发射的管理程序存在漏洞,这才导致高姓军士无意中钻了“空子”。

导弹控制过于简单 外界普遍认为,此次“误射”的“雄风”3属于早期型,导弹在最大射程上需要飞行三分钟多,而通常此类导弹可通过发射台控制,并可传送自毁指令,但是此次事件暴露出“雄风”3的飞行控制和导引过于简单,“误射”后再没可能控制导弹,从而失去了最后挽回损失的机会。

◎“雄风”2反舰导弹从不同平台发射的场面

◎“锦江”级近岸导弹巡逻舰在训练中投放反潜深弹的场面

上一篇回2016年9月第9期目录 下一篇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 2016 毕业论文网 > 从“误射”事件看“雄风” 性能及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