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浅谈智能手机的军用智能手机的军用

文/与期   2016-05-13 16:31:45


文/与期


◎ 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走进我们生活时,军方自然也不会落后,如以轻薄便携的平板电脑取代厚重的维修手册、任务资料、战况简报等


◎ 通过智能手机中APP的辅助来完成对目标的精准狙杀,这是传播度颇高的智能手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例子


◎ 通过《军事报道》等节目,我们也可以看到几年前平板电脑就已经开始在我军中使用


2015年7月,原四总部综合考虑部队特点、保密安全和官兵需求等因素,经中央军委批准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适度放宽了手机网络使用的限制,明确“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军队人员在课外活动时间、休息日、节假日等个人支配的时间,可以使用手机(含智能手机),可以通过个人移动终端或者军营网吧使用互联网。具体办法由师旅级单位结合实际制定”。这项新规定的颁布和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解放军报》等官方媒体始终都在关注报道着手机进军营,关注着这项规定后智能手机在军队日常中的使用情况,给部队官兵的生活带来的积极有利的新变化,以及不可避免的会衍生的问题。但毕竟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在消费电子时代,或者说仅仅基于官兵与家人的日常沟通,“手机网络的如何使用”已是当前我军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新课题之一。

毕竟在需求上,战场上的军人也如生活中的我们,是都离不开信息的,战争更是与信息密不可分的活动。智能手机作为信息设备,能对声音、文字与图像等形式的信息,进行搜集、传递与分享,潜在的军事价值十分可观,远远超过我们日常在智能手机使用中的休闲娱乐功能。

“军用智能手机”有着另外的形态

回看军事科技发展史,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在了大众前列的代表就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Internet互联网。当前的定位导航的普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都可以说是早年军事技术向民间的外延和扩散。而军事通信领域,在有线电话尚未普及、绝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手机为何物的半个世纪前,便携式的无线电便已在军队的通信中使用,并以连级、排级甚至班级的装备形式使用至今。90年代单兵电台开始兴起后,便携式电台装备到单兵个人成为了可能,通过单兵电台可把一个班内徒步作战的单个步兵横向连接起来,班长的电台还可连入高一级的指挥网,进而使得整个班组联入了数字化的战场。


◎ SCR300步话机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开山之作,也是二战中美军的经典形象标志之一


◎ 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中,82空降师的士兵,头戴着PASGT头盔,左侧的士兵背着AN/PRC-77电台。AN/PRC-77是使用固态电子元件的便携式无线电,在问世时的60年代堪称划时代的经典


◎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曾测试使用过“指挥官数字化助理”CDA,它的形态颇有智能手机的样子,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安卓,CDA上运行的是Linux或者Windows 2000/XP


◎“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就是2005年时美国陆军的“军用智能手机”,只不过屏幕尺寸更大,更方便操作时的点按,通信方式是卫星通信


大屏智能手机在民间普及前,军方已在初步定义“军用智能手机”的轮廓,其实也如“传统手机+掌上电脑PDA=智能手机”,军用智能手机的初步形态是“传统”的通信装置加上军规的显示设备或者掌上电脑。以引领军事装备信息化进程的美军为例,这种基于卫星通信的“军用智能手机”,以车载或机载为主,在名称上有“指挥官数字化助理”(CDA)、“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友军追踪系统”(BFT)、“战斗管理系统”(BMS)等等。后来基于上述系统进一步推出的手持版FBCB2/BFT/CDA系统,形态上就有了我们日常中智能手机的样子。但不难发现,军用智能手机的核心设计思想之一就是,基于传统的卫星或无线电等通信手段,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显控设备或PDA来提升战场通信、互联互通的效率和能力,而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战场指挥。因此,这种形态的“军用智能手机”在装备范围上最基层的是班组中的班长,往往不会装备到单兵个人。

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可以装备到单兵个人的“军用智能手机”就是时下各军事强国正发展中的单兵作战系统。当然,单兵作战系统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在目前手持的“智能卫星手机”或“智能单兵电台”等通信设备基础上附加了周边配件,比如头盔显示器、尺寸更大的屏显设备、激光测距仪、红外摄像头、键盘输入设备、折叠的通信天线、背负电池包等。这样分散为士兵身上穿戴设备的“军用智能手机”,较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轻薄的大屏智能手机,就有着以下多方面的优势:与战术背心整合的电池包带来了超长续航;摄像头的红外功能是战场的所需,而与头盔的整合或装在步枪上就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折叠天线体现的则是实用主义,无虞“信号门”;尺寸更大的屏显与键盘等输入控制面板同样是基于实用便利,保证看得到、按得到,方便查看和操作。

不过,无论是上述何种形态的“军用智能手机”,相对于生活中智能手机的普及度,的确并未做到单兵都能装备使用。即便是在本世纪初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美国陆军,其“陆战勇士”、“奈特勇士”单兵作战系统的应用推广试验也还只在小范围展开。这种“军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到每个单兵的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成本收益”或者“战场需求”,而非技术上存在难题。


◎ 单兵作战系统,完全可以说是穿戴形态的“军用智能手机”


◎ 作为显控设备的智能手机与负责战场通信的AN/PRC-154A“步枪手”单兵电台的组合,是智能手机参军后与现有通信系统整合中技术最成熟、成本也最低的方案


作为现代战争的主角,机械化的武器平台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早已普遍加装了“军用智能手机”,也就是上述的车载或机载战场作战指挥系统。而在单兵领域,除了装备连排班基层指挥官外,在特种部队、侦察兵、PJ伞降救援队、CCT目标引导员等特种作战力量中,上述的两种形态的“军用智能手机”也早已重点装备应用。所以说,“军用智能手机”其实早在民间的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代,在这种“智能设备”采购价还非常之高时,就已经给那些战场最迫切需要它的人员装备使用了。

换言之,当前“军用智能手机”之所以尚未发展到军中人手一机的程度,是因为各国军方还没有很大的动机来推动、还没有强烈的需求来驱动在单兵中的普及。比如,具体以陆军常规部队的班组编制来说,班长带领下的两个四人小组的火力组,一组掩护一组机动,两组交替行进的战术,只要组长可以联络到班长,班长可以联络到排长,那么步兵分队的通信网络就是顺畅完整的。而常规部队的班组和火力小组内部几人间的通信,靠默契的手语或基本靠吼也并不算是问题。虽说将单兵电台装备到班组内每个士兵将会是更佳的班组内通信方式,但这种预算充足的情况连美国陆军也不具备。

民用智能手机的参军

虽说“军用智能手机”与智能手机差异很大,或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但近年来在各国陆军的信息化建设中,不乏有着采购商业现货的民用智能手机的消息。比如美军2013年修改简化后的“奈特勇士”单兵作战系统就主要由智能手机终端和单兵电台组成。民用智能手机的参军,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商业现货销售是数以千万计的,价格上对于军方来说几乎是物美价廉了,那么就不妨以智能手机+单兵电台的组合来让每个士兵都拥有以往是班长以上才有的“军用智能手机”。所以,智能手机的参军,也如当前电子消费产业的特点,是丰富的供给创造出来的需求,而不是需求催生出来的供给。

虽然,目前多国军方和手机制造商都在积极推动民用智能手机的参军,但这并不意味着市面上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就可以直接拿到战场上作为军用装备。毕竟,参军的智能手机面对的是严苛的战场使用环境,必须要有更强的电源供应与信号质量,同时还要耐压、耐磨、耐震,防尘又防水,并忍受酷寒与酷热。也或者最基本的,参军的智能手机要通过加装保护外壳/套件来具备耐压耐摔防尘防水能力以及更长的续航能力。这样参军的智能手机,或许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有一定差异,甚至可能还需要手机商针对性的专门研制,但依旧有着很高的军民共同性,对军方采购而言价格也颇具吸引力。

但以此前智能手机在“奈特勇士”单兵作战系统中的应用来看,智能手机参军后的用途并不是其作为手机的最基本功能——通信,而是与士兵的单兵电台等通信设备连接后作为“战斗管理系统”的显示与控制面板,发送文字信息,显示数字地图、敌我目标、战场态势等信息,以及作为战场图像信息的显示存储设备(题图)。这也意味着,“奈特勇士”系统的“大脑”由此前的小型计算机向基于单兵电台的智能手机转变。而通过对商业现货的智能手机的采购,也将会大幅节省军用系统的采办成本,同时借助民用智能手机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也利于整套单兵作战系统的研制和后续的系统升级。

在2012、2013年美国陆军的网络整合评估(Network Inte⁃gration Evaluation,NIE)系列演习中,进一步验证了参军的摩托罗拉Atrix和三星Note2智能手机的良好表现。对于作为“显控”的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新变化,参演的班长评价到:有了它做事情就容易多、快速多了,行动也可以更隐蔽些,每个士兵都可知道彼此的位置,以及所有已知的敌军位置,还可以联上更高阶的通信系统回传战况,这些信息都不是通过反复的语音询答来分享,而是直接显示在屏幕上。不过,考虑到参军的智能手机用途上舍弃了通信功能,仅是作为显控设备,或许更好的选项会是屏幕尺寸更大也没有了通信模块的平板电脑。


◎ 对于常规作战部队班组中的单兵来说,借由智能手机的战场信息分享,或许并不如“传统”的单兵电台的耳机麦克来得直接高效

参军的智能手机能不能打电话?

在“奈特勇士”系统中,参军后的智能手机舍弃了作为手机最基本的通信功能,这种颇为尴尬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手机虽然也是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种,但与无线电不同,手机是不能彼此直接通联的,即便是两个人面对面拨通手机,手机还是要通过基站接收和传递信号。因此,参军的智能手机,在通信功能上面临的难题就是战场上哪来的为我所用的基站?即便是在民用通信网络基站没有被破坏的“乐观”前提下,仍要考虑通信的保密性问题。特别是,目前军方使用的无线通信网络与手机的基站网络存在着兼容上问题。

军用无线电的频率是最适合在战术条件下加密使用的30~500MHz之间,属范围在300~3 000MHz的UHF超高频与范围在30~300MHz的VHF极高频,也有跨入范围在3~30MHz的HF高频,甚至是范围在0.3~3MHz的中频等。而手机的常用频率则在 850MHz 以上,比较接近卫星通信用的 1 000~2 000MHz的L波段。所以若保证参军的智能手机的通信功能,军方就需要架设自己的基站通信网络,或者通过部署在任务区的车载或机载的机动基站来提供网络覆盖,而这些基站的设置与操作就增加了智能手机使用的隐性成本。所以在“奈特勇士”中,美国陆军直接果断舍弃了智能手机的通信功能,智能手机+单兵电台无疑是技术最成熟也是成本更低的。

也就是说,军方若接纳智能手机的通信功能,就要将智能手机所必需的基站与当前军用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整合。或是采购商业成熟的智能手机与基站,而后在此基础上加装可兼容不同厂商基站与军用无线电的套件与界面,亦或者升级改造现有的军用无线电网络来为智能手机来提供基站,甚至建设全新的军用通信网络,来融合智能手机的通信网络与无线电、卫星等军用通信。

虽然目前来看,智能手机的通信网络,与现有的军用通信网络的融合尚需时日和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或者智能手机参军后是否要通信功能,各国军队对此的态度都可能会不同。但对于参军后智能手机的通信功能,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其无法撼动有独特战场通信优势的无线电,智能手机只会是军用无线电的有益补充,最乐观的或许可部分取代单兵与便携的这两个最小规格的军用无线电,但显然不可能做到对车载机载等军用无线电的全面取代。

是否需要人手一台?

虽说在许多的革命性科技上我们会看到,当人人都拥有本来不必要的科技之后,它就会变成必要的。由此,对于智能手机的参军,颇为乐观的评价是单兵作战的革命性变化,战斗中的单兵能迅速可靠地传递信息、共享信息,指挥效率和单兵态势感知能力大大提高,单兵联入了数字化战场,实施以网络中心的作战,单兵的杀伤力和生存力将得到空前的提升。

而这种论断的片面之处是,忽略了这种“革命性变化”背后需要的不单单是智能手机的参军和单兵作战系统,更需要陆军在“信息端”(战场情报获取态势感知能力)和“火力端”(单兵的火力打击能力和战场火力支援能力)的能力提升,由此才会有作为战场节点的每个单兵在作战能力的空前提升。当然,这就可能随之引发基层班组在编制上的进一步精干,以及士兵的作战能力也将日趋“特战”化和“全能”化。

可是,短期内在陆军常规部队以班组为基本作战单元的前提下,在战场火力支援手段、单兵的作战效能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前提下,更为务实的是将单兵电台普及到班组内的每个士兵。但在此基础上将单兵电台与智能手机连接,把更丰富的战场信息分享到每个基层士兵手中,并不能让士兵变身为可独当一面的战场超人。特别是当前的陆军,“信息端”远谈不上可以做到战场的单向透明和情报态势尽在掌控,“火力端”的能力也不能做到足量的“随叫随到”和精准的“发现即被摧毁”。所以无论是“信息端”的战场情报侦察还是“火力端”对敌目标的打击,都还少不了士兵以班组为基本作战单元的战场前出“以身犯险”。

而且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即便战场信息可通过每个士兵手中的智能手机来分享收发,但单兵在输入与读取中还存在着人机界面上的巨大障碍,尚不能做到直接把所见所闻分享出去,特别是在激烈交火等危急时刻,往往并没有时间空档。同时,士兵面对接收到的丰富的战场信息还要有筛选的过程,以及确保关键性的战场信息、重要的作战指令不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同样,在激烈交火等危急时刻,士兵还要分出精力留意手机屏幕或头盔显示器。这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所以说,在目前陆军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智能手机能带来的信息共享的价值和重要性被一厢情愿的过度高估了。这种战场信息的分享能力,是否需要从班组进一步下放到每个单兵,仍需要结合实际来全面系统的评估。 [编辑/山水]

上一篇回2016年5月第5期目录 下一篇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 2016 毕业论文网 > 浅谈浅谈智能手机的军用智能手机的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