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5 多炮塔坦克再现俄罗斯阅兵式

文 / 宋 涛   2018-07-14 10:04:41

今年5月9日,俄罗斯照常举行了胜利日阅兵。不过与莫斯科红场上规模宏大却亮点不多的阅兵相比,位于叶卡捷琳堡近郊的上佩什马举行的一场小规模“胜利日阅兵”却吸引了很多军迷的注意。原因无它,这次阅兵上,出现了当年堪称“苏维埃仪仗兵”的T-35多炮塔重型坦克。这是上佩什马军事装备博物馆根据原始设计图纸和照片复建的坦克。

今年参加阅兵的复制版T-35多炮塔坦克

英军维克斯公司的MK.E型,装有2个机枪塔

多炮塔的光辉

众所周知,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促使其问世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借鉴自海军的“陆地战舰”。人们在面对连绵的堑壕和铁丝网时,希望能在陆地上拥有一种类似于海上战舰的装备,集装甲、火力与机动性为一身。而作为战舰的一大特色,多个炮塔显然是其战斗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陆地战舰”上装上多个炮塔自然也成为早期坦克设计师的梦想之一。

事实上,最早的坦克确实也能算是“多炮塔坦克”。比如英国最早投入使用的MK Ⅰ型坦克,就在巨大的菱形车体左右各设置了一门57毫米火炮。当然,安装这门炮的“炮塔”和我们习惯看到的炮塔确实不太一样,如果套用军舰上的术语,这两门炮更准确地描述应该叫“炮廓炮”。当然,一开始大家都是在摸索,有各种奇怪的设计也不稀奇。等到法国的FT-17轻型坦克问世,确立了后来坦克炮塔的基本形态以后,人们才开始正儿八经地考虑如何在坦克上装上很多个炮塔。

当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还无法承担这样的梦想。一战结束之后,许多技术人员仍然对“陆地战舰”的概念念念不忘。1925年,坦克的发源地英国终于推出了第一种多炮塔坦克A1E1,这种坦克拥有1个装47毫米主炮的炮塔和4个装7.7毫米机枪的机枪塔。这型维克斯公司的产品重31.5吨,在1920年代堪称重型坦克。虽然A1E1坦克因为价格的问题没有被英国陆军接收,但却拉开了此后各国纷纷发展多炮塔坦克的探索序幕。

首先开始“放飞自我”的还是维克斯公司。他们在A1E1的基础上,后来又按照英国陆军的不同要求,先后推出了A6和MK Ⅲ中型坦克,分别安装了1个主炮塔和2个机枪塔。这一构型甚至一直延续到1936年维克斯公司推出的第一种巡洋坦克A9E1。此外,维克斯公司在1928年设计的MK.E坦克,也就是出口到多个国家、大名鼎鼎的维克斯6吨坦克,同样有一种型号是安装了2个机枪塔,各装一挺7.7毫米机枪。

此外,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主要的坦克设计与生产国家也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测试过不同型号的多炮塔坦克。其中,最夸张的当属法国将军让·巴蒂斯特·埃蒂安纳的“陆地巡洋舰”方案,这种超出人们想像的“巨无霸”预定配备12门16英寸舰炮,32门8英寸火炮,载有上千名士兵,完全是有履带的巡洋舰。法国人打算用这种“陆地巡洋舰”来巡视马奇诺防线,必要时可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当然,这些方案最终基本都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红色多炮塔坦克的由来

虽然一战期间沙俄也曾经研制过“大轮战车”,但说到真正的坦克,无论俄罗斯还是后来的苏联都只能算是个后来者。苏联红军的第一批坦克是1919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期间缴获的法国FT-17坦克和英国“赛犬”坦克,对于当年的红军来说,FT-17轻型坦克就已经算得上是“庞然大物”、军国利器了。于是,苏联人把FT-17作为自己的第一个仿制目标。1920年,举全国之力仿制FT-17而成的KC坦克成为苏联自行生产的第一种坦克。

此后,在实战中认识到坦克作用的苏联人开始追踪世界最新的技术发展,英国人在20年代推出的一系列多炮塔坦克自然也进入了苏联人的视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红军认识到了坦克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一个现实的困扰:在苏联人看来,坦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支援步兵突破敌人的防线,另一个摧毁敌人的坦克。支援步兵需要坦克有厚重的装甲以及能支援步兵的较大口径火炮,而与敌人坦克交战则需要高初速的加农炮。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同时满足这两种要求、还能装进坦克炮塔的火炮还不存在。那个时候的大口径加农炮尺寸和后座力都相当可观,能装进坦克炮塔的只有小口径加农炮或者大口径短身管的榴弹炮。

于是,那个年度甚嚣尘上的“陆地战舰”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苏联红军,既然不能用一种火炮同时满足不同的需求,那干脆就在坦克上把每种火炮都装上,再外带大量的机枪。也许,在苏联人看来,这种拥有大量枪炮的重型坦克必然能像海军里的战列舰一样,成为陆地战斗的中坚力量。

1930年,苏联人同时研制了两种多炮塔重型坦克。其中伏罗希洛夫工厂的苏联技术人员设计的坦克代号为T30,计划装2门76毫米火炮和5挺机枪;而来自德国的专家则在列宁格勒工厂设计了TG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装备1门37毫米炮、1门76毫米炮和5挺机枪,基本符合红军的想法和要求。1931年,TG坦克接受了测试,虽然总体性能还不错,但问题是实在太贵。10月4日,苏联特别委员会研究认为,TG坦克造价高达150万卢布,而同期的BT2坦克才6万卢布。与此同时,设计TG坦克的德国设计师也被德国政府要求回国,终止与苏联合作,TG坦克方案自然无疾而终。

在此情况下,苏联人开始从更实际的方案着手。继任德国专家的苏联设计师N.V.巴雷科夫带领设计小组在TG坦克的基础上,拿出了两种新型号的多炮塔坦克。其中一种是缩小版的T-28中型坦克。T-28坦克只有一个装45毫米加农炮的主炮塔和两个装7.62毫米DT机枪的小炮塔,重量仅有16吨,这种方案显然更实际、更有操作性。另一种型号则是比TG坦克进一步加强和放大的重型坦克,这种型号的坦克将安装5个炮塔!其中一个主炮塔装76.2毫米火炮、两个小炮塔装45毫米加农炮、两个小炮塔装7.62毫米机枪。这种大号的重型坦克战斗全重达50吨,它就是本文的主角——T-35重型坦克。

也许,在设计师的设想中,这两种多炮塔坦克搭配起来,以价格较高、火力更强但数量较少的T-35为核心,火力较弱、但更便宜、更轻也更多的T-28配合,就能够解决性价比的问题。这一思路倒是与40多年以后各国空军战斗机“高低搭配”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国FT-17坦克,苏联举全国之力仿制该坦克

T-28中型坦克,是苏联设计的多炮塔坦克里的中型型号独一无二的五炮塔坦克

事实上,T-35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投入量产并参加了实战的五炮塔坦克,因此,很多研究者(尤其是西方历史学家)给T-35重型坦克找了不少“原型”,最主要的有两个:英国维克斯公司的A1E1 “独立”多炮塔坦克,和此前德国设计师的作品TG坦克。

说T-35“借鉴”A1E1坦克的依据就两点:一个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红军与维克斯公司有不少合作,甚至还直接从维克斯公司引进了其6吨坦克,并仿制出T-26轻型坦克,大量生产和装备;另一个则是A1E1坦克,也是5个炮塔,数量上一样,布置方式上也略有相似之处。至于和TG坦克的关系就更简单了:T-35的设计师巴雷科夫此前是TG坦克设计师格罗特的副手。

但事实上,T-35与这两种坦克的区别都非常大。与A1E1坦克相比,虽然都是5个炮塔,但A1E1有4个炮塔装的都是机枪,而T-35有2个安装了45毫米加农炮的副炮塔,火力远远强于A1E1。此外,两种坦克的车体外形、炮塔形状、总体布置均相差甚远,严格来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也许就是炮塔数量。至于TG坦克,与T-35的区别就更大了,两种坦克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因此,T-35算得上是苏联真正独立设计的重型坦克。

生产型的T-35全长9.72米,宽3.2米,高3.43米。其总体布置方式为典型的发动机后置,包括5个炮塔的庞大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驾驶员则位于前部。坦克战斗全重50吨,安装一台500马力的航空水冷汽油机,相对于其重量而言不算突出,但也能让T-35跑到每小时30千米的最大公路速度,越野最大速度则为每小时19千米,对于那个年代的重型坦克而言,已经不算慢了。坦克的传动装置为机械式,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和小节距履带,每侧有8个小直径负重轮,其中每2个负重轮为一组,共分为4组。这种悬挂装置和负重轮布置方式当时很常见,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M4“谢尔曼”坦克、英国的“玛蒂尔达”坦克、德国Ⅳ号坦克均采用这种方式。不过,正因为T-35坦克的重量给发动机带来的负担太大,T-35的最大行驶距离只有150千米。

作为其最大的亮点,T-35的火力堪称当世的世界第一。苏联人在分两层设置的5个炮塔中一共安装了3门火炮、5挺机枪。其中主炮塔位于中央的最上层,装一门76.2毫米火炮,原型车上安装的是从obr.1927型76.2毫米野战炮改装来的KT obr.1927/32型榴弹炮,到了生产型改成了和T-28坦克一致的KT-28型榴弹炮,身管长度为16.5倍口径,主要发射各种榴弹,用来攻击敌人暴露目标和工事,备弹96发。1938年,苏军曾经考虑和T-28同步,给T-35换装身管长度增加到24倍口径的L-10型76.2毫米主炮,这种火炮的穿甲能力更强。但考虑到对于T-35的任务来说,

KT-28的威力就足够了,因此最终没有更换主炮。此外,主炮塔上还装有一挺7.62毫米DT型并列机枪。主炮塔旋转机构为电动,可以360度旋转,主炮的射角则为-7~23度。

4个副炮塔比主炮塔要低一层,分布在主炮塔的四角。其中右前方和左后方的副炮塔中各安装一门20K型45毫米坦克炮和一挺7.62毫米DT型并列机枪,而左前方和右后方的副炮塔则各安装一挺7.62毫米DT型机枪。由于装45毫米火炮的炮塔与仅装有机枪的炮塔重量相差很大,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让坦克的整体重量分布比较均衡。20K型45毫米坦克炮是30年代苏军最主要的坦克与装甲车用火炮,没有之一。这种火炮被广泛使用 在 T-26、BT-5、BT-7、T-50、T-70、T-80 轻 型坦克和BA-3、BA-6、BA-10、BA-11装甲车上作为主炮,部分T-28中型坦克也使用这种火炮作为主炮。其改型甚至还被装到苏联海军的军舰上作为防空炮使用。20K型坦克炮在发射穿甲弹时,100米距离上最大穿深可达94毫米,在1 000米距离上也仍然有40毫米的最大穿深。在二战初期,这个威力足以对付绝大多数坦克的正面装甲,即使到了战争中后期,也能击穿大部分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T-35坦克中,两门45毫米炮的备弹一共226发。但由于布置方式的限制,4个副炮塔的旋转范围都有一定限制,基本只有只有165~235度的方向射界。

由于炮塔众多,T-35坦克的乘员也很多。其中主炮塔内有3名乘员,分别是车长、炮长和装填手;两个装有45毫米炮的副炮塔内各有2名乘员,分别是炮手和装填手;两个仅安装机枪的副炮塔内则各只有1名乘员。再加上车体前部的驾驶员和无线电员,T-35全车共有11名乘员,乘员数量仅次于一战中德国A7V坦克的18人,比世界上第一种坦克——英国的MKⅠ坦克上的8名成员还多。

尽管T-35坦克重达50吨,但由于炮塔占去了太多的重量,坦克的防护性能并不算突出。生产型T-35车体装甲最厚部分只有3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也只有20毫米,全车装甲最薄的地方更是只有10毫米。这个防护能力甚至还不如德军大量装备、重量只有20吨出头的Ⅲ号坦克。1936年,苏军也认识到T-35的装甲实在太薄弱,把车体前部的装甲厚度增加到了50毫米,侧裙板装甲厚度也增加了10毫米。1938年,苏军再次加厚装甲,把车体前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70毫米,炮塔装甲也增加到25毫米。尽管这一变化仍然不足以抵挡德军的火力,但却使T-35的战斗全重增加到了54吨,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机动性的恶化。因此,T-35的装甲此后没有再做进一步加强。

英国A1E1坦克,有5个炮塔

T-35外形威猛,火力强大名声虽大 表现不佳

虽然巴雷科夫在设计T-35时尽量采用成熟技术,不过分提高技术难度,以尽量控制造价,避免重蹈TG坦克的覆辙。但这家伙毕竟有这么大的体量,因此,最后的单价仍然高达52.5万卢布。

T-35更大的麻烦在于太过复杂的结构和巨大的重量,由此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生产性很差。该坦克第一辆样车于1932年8月完成,第一辆生产型于1933年完成。但从1933年到1939年,全部T-35的产量仅有61辆而已。而同期T-26轻型坦克的产量超过1万辆,差距显著。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还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并一一进行调整,以至于到最后装备部队以后,苏军戏称每一辆T-35都是不一样的。

过重和过于复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可靠性和机动性极其糟糕。由于发动机功率只是勉强够用,而苏联人还没有设计过如此复杂和用于如此重量坦克的传动设备,再加上车体过长导致转向困难,结果就是T-35只有直线行驶的时候勉强能维持,如果要转个弯就会状况百出、故障不断,而且还造成发动机寿命大幅下降,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一台发动机的寿命甚至只有46个摩托小时。一位T-35坦克的指挥员曾经在报告中如此描述其糟糕的机动性:“坦克仅仅能过去一个 17度的斜坡。……它甚至不能穿越一个大水坑。”

虽然问题多多,但T-35的外形毕竟高大威猛。在阅兵式中,如此庞然大物轰隆隆地从面前开过时,其震撼力还是颇为强烈的。苏联人通过这种如小山般的重型装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工业设计与生产能力,也大大提升了苏联国民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正因为如此,从1935年到1940年,所有的T-35都服役于驻扎在莫斯科的第5独立重型坦克旅,主要承担阅兵任务,成为苏联专门的“阅兵仪仗队”。

到了1940年,随着包括T-34、KV等各种新型坦克陆续定型与生产,T-35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关于这些坦克的去向也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有人建议把它们都改造成自行火炮,也有人建议干脆都转交给军校做教学。但由于这个时候正好赶上苏军大量组建机械化军,需要大量坦克,面临数量缺口的苏军自然不可能把这些还可以用的“大家伙”投闲置散。于是,苏联人最后决定还是把这些T-35配发到战斗部队去,至少能发挥一下余热。

最终,所有可用的T-35被配置给了第8机械化军下属第34坦克师的第67、68坦克团团,而第8机械化军则隶属基辅特别军区。卫国战争开始之后,第34坦克师迅速投入战斗,但T-35糟糕的可靠性和机动性成为最大的困扰。在向前线行军的途中,一辆接一辆T-35坦克抛锚被丢弃。事后统计,第34坦克师损失的T-35中,90%都是因为机械故障或者翻到路外动弹不得而被放弃,这些故障中的大部分又是出在传动系统。而即使是赶到了战场的T-35,在面对德军进攻时,其庞大的身躯、缓慢的速度和可怜的防护能力,又使它成为最好的靶子。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战后,第34坦克师基本损失殆尽,仅存的几辆T-35也被送往后方,承担训练任务——这种坦克确实已经不适合战场了。

其实,多炮塔坦克从最初诞生的初衷就错了。军舰之所以有多个炮塔,是因为军舰足够大且交战距离比坦克要远得多,必须依靠更多的火炮齐射来实现覆盖与命中。坦克的最佳交战距离最远不过2 000米,二战期间更是只有1 000米以内。这个距离上的射击基本不需要靠多门火炮的覆盖,单炮足以精确命中。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军舰有足够的吨位和空间来安置诸多炮塔,以及保证机动性的动力。

有趣的是,德国人对于这种庞然大物倒是颇有兴趣。他们把损坏的T-35拼凑出一辆完整的坦克,运回国内进行各种测试。战后,完好的T-35坦克只剩下一辆,被送到了库宾卡坦克博物馆。2016年1月,乌拉尔矿业与冶金公司宣布将重新建造一辆T-35坦克。由于资料短缺,以及本身结构复杂,这辆“重生”的T-35直到今年才完成,也就是那辆参加胜利日阅兵的坦克。[编辑/行 健]

今年参加阅兵的复制版T-35重现了该坦克的风采

上一篇回2018年7月第7期目录 下一篇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 2016 毕业论文网 > T-35 多炮塔坦克再现俄罗斯阅兵式